我自己都没想到,我竟然是一个妹控!!

教育教学中的那些“敏感”

    今天上午,我所在片区所有专(兼)职心理老师在***中学高中部集中,听了一节课题为“感觉改变生活”的心理课。该课由李**老师讲授,通过图片、视频和师生互动游戏的方式,从表层的行为,到中层的想法、情绪,再到深层的感觉感受,生动有趣地给学生们讲述了什么是感觉,以及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中间还穿插了中国的“你”文化,去引发大家的思考,怎样正视生活中的感觉,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觉。从我自身听课感受和课堂情况来看,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也确实能在课堂上就对“感觉”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图片、视频和音乐的选择上,李**老师大胆使用了大量和爱情有关的材料,甚至还有不少接吻的画面。甚至使用“分手了,我对你没感觉了,这个感觉指的是什么”来引入课题。师生互动时的情景模拟,也大胆采用“第一次约会”这样的情侣故事,让学生体会引起两种不同的“第一感觉”的原因和关系。说句心里话,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有关“爱情”的元素,我感到有点吃惊。所以课后就有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学校授课不应该出现爱情元素。

    就先不说学校,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一个谈“情”色变的社会了,绝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甚至拒绝去聊一些和自身或他人情感有关的话题,觉得聊情感很没劲很无趣,就像以前我做过一个有关“你会主动选择看什么类型的电影/电视剧”的小调查,面向所有不同年龄段的男女老少。收到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喜欢看恐怖片、无厘头喜剧片、科幻战争片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而喜欢纪录片、家庭剧、情感剧,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比例都少得可怜。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观察人与人的对话,越来越缺乏去体会人与人之间情绪情感的那种共情能力,人们喜欢用“想那么多干嘛!”来表达自己对情感表达的抗拒心理。整个社会甚至趋向于贬低和歧视“多愁善感”的人,认为人们重感情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在乎他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认为换位思考是根本没有必要的事情。就像央视以前做过很多采访“你对自己爱的人,说过我爱你吗?我爱你这三个字你还说得出口吗?”“你幸福吗?”等等,采访的结果是什么,哪怕面对自己的家人或者伴侣,很多人根本说不出我爱你,甚至认为说这三个字没意义,为什么要说我爱你,为什么要表达自己的感觉,什么叫幸福,很多人是根本不知道的。只要人与人之间相处得不好,人们想到的是干脆换人,换个对象重新相处,而不是去体察对方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从小就认为感情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需要珍惜。

    李**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我们不能漠视感觉,包括自己的感觉和他人的感觉。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一旦漠视了感觉,就无法产生感情。

    我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么多了,看似是我想的太远了,其实不然。在绝大多数家长、老师、校领导、甚至教育界和舆论界来说,课堂上都不应该出现“爱情”相关的话题,或者换句话说,直白一点,绝大多数人希望在课堂上给孩子呈现的“爱情”,就应该是坏的,不好的,应该让孩子们共同抵制和抗拒的东西。就像绝大多数人希望在告诉孩子什么是“早恋”的时候,要么不告诉孩子,要告诉孩子,就要把“早恋”这种行为尽可能地丑化,让孩子们尽早发自内心讨厌“早恋”,以至于歧视身边有“早恋”行为的人。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因为就在4年级的某个班,有一天我发现一个男孩一直在哭,班上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的说“老师,因为刚刚有同学说他喜欢某个女生,说他是早恋的坏孩子,都不愿意和他玩。所以他就哭了。”可能有些人听到这样的事情,也会认为这是应该的,男学生就不应该喜欢女学生,就不应该早恋,大家就不应该和他玩,但作为一个心理老师,我对这样的事情表示痛心。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这个词变成了丑恶的代名词,一旦你表达了自己对他人的喜欢,就要受到歧视、排挤和侮辱。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早恋”从一种男生女生青春期普遍发生的正常心理,变成了所有人绝口不提,谈之色变,甚至可以一票否决孩子所有光芒的邪恶想法。

    从进入青春期开始,男生女生之间会萌生出对异性的好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次产生这种好感的年龄,也在不断地提前,以前可能是16岁18岁,以后可能是15岁,13岁,甚至更早。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无论是性成熟还是思想成熟的时间,都在不断地提前,对于“早熟”,“早恋”的概念也早就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了。就算其他人其他科任老师不能理解,对学校的心理老师来说,也应该要挣脱陈旧的思想束缚。只要是人,都有思想,当今的孩子可以通过千千万万的途径接触到和感情有关的信息,有好感,就会想到喜欢,想到恋爱,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想到结婚、婚姻,甚至生育,不必惊讶也不用否认,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曾经没电脑没手机家庭的孩子了。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正常的思维,孩子们也一样,难道真的要“掐”着孩子们的脖子,告诉他们“你们不该想到这些不好的东西!”让孩子们产生恐惧产生抵制吗?这就是教育吗?李**老师在课后面对其他老师的质疑,说到:“什么叫心理老师?你能告诉孩子什么?如果你能说的能想的能做的,别的老师都能做到,还要你干什么?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先从不该有的界限里跳出来,又怎么把正确的思想正确的爱情观交给孩子呢?”我非常赞同这一点,这也是我当时选择从教的信念。无论社会或者舆论导向是什么样的,我们都不能被蒙蔽了双眼,特别是心理老师,无论是新的知识和理念,还是应该坚持的传统美德,我们都应该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下,紧跟时代的脚步,去创新,去做更好的教育。

    曾经的人们总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要让孩子记住,早恋就是不好的行为就够了,男女授受不亲,不要和异性有太多接触,所以才会有人把“和异性玩耍”当作是应该耻笑的不良行为,孩子们个个畏畏缩缩,正因为如此,缺乏这方面正确的引导,他们没有正确的途径去接触去了解,才会导致他们在冲动下会做出很多他们无法预料结果的事情。而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现在的教育应该是大胆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早恋,早恋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控制自己的早恋情绪,如何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曾经为了“保护”孩子,刻意蒙蔽和遮盖起来的东西,也是时候应该打开了。换句话说,其实我们不应该对社会的黑暗绝口不提,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很多现实的甚至可怕的东西,因为它们本来就一直存在,让孩子们明白世界上光和影子是并存的。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们那是什么,如何避免,如何处理,如何保护自己。将来孩子们真的遇到了,才不至于手足无措和崩溃。再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大家都听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在授之以渔之前,难道不应该告诉孩子,海上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吗?如果你害怕让孩子知道海上有风浪,害怕孩子受伤害,更应该告诉他风浪如何形成,如何应对风浪,否则他如何征服大海和鱼呢?爱情和早恋的话题虽然敏感,但却是孩子们成长中无法避免,甚至可以说是必须认识的东西,如果连我们作为人民教师,作为心理老师,自己都不懂,畏畏缩缩的,又如何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呢?

    所以在课堂上,虽然我也被李**老师的大胆尝试惊讶到,但同时也很感谢他让我看到了我希望看到的,我应该看到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该有的执着和勇气。我相信他也是思考过权衡过的。之所以选择爱情观作为切入点,因为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对感情对爱情这样的词汇其实早已不陌生,甚至是学生很关注很想明白的话题,这样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爱情观入手,给学生更多关于感觉的思考和启示,我认为是很成功的一堂课。

    从这一节课,我还想到了另一个话题。

    男老师和女同学之间应不应该刻意地保持较远的距离?帮助女学生的时候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男老师会猥亵女学生”成了很多人心里对男老师的共同认识。以至于现在社会舆论对男老师更是几乎一面倒的抹黑。说些我身边的例子,小学生都比较活跃,爱蹦蹦跳跳,爱和老师一起玩耍,对自己喜欢的老师,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会挽着老师的手臂,或者抱着老师的大腿,听我这么说,可能大家还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如果我说,好几个小学女学生挽着男老师手臂,抱着男老师的大腿和腰,你们的心里会不会蹦出什么贬义的词句呢?本来很温馨的画面,你戴着有色眼镜、抱着社会黑暗论情绪再这么一看,温馨是不是就当然无存了呢?心里留下的感觉只有“这男老师肯定有问题!怎么和女生这么亲密!猥亵女生,非常没有职业道德!”本来很有亲和力很受欢迎的男老师也这么一想,就会变成什么呢?“我不能和女学生太靠近,会被当成猥亵女学生的不良老师的。”在学校面对女学生畏畏缩缩,生怕女学生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别人的误会,恨不得除了上课就是躲在办公室里。久而久之女学生只要一靠近你,或者想和你说一些困惑了很久的话,你却发自内心地想要疏远女学生,甚至都不敢正视那名女学生,希望女学生不要把秘密和心里话告诉自己。这真的是老师该有的心理吗?或者说,这样焦虑和被社会舆论影响的老师,真的能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好老师吗?我认为不行。

    别说男老师,说大点,男性猥亵女性的事件确实真的会发生,而不应该只针对男老师这个群体,作为男老师,你并不能改变自己的性别,从根本上避免性别带来的“歧视”,因此也不必因为自己是男性而过度焦虑。我们的身份是老师,什么叫做老师?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在学校呢,老师就是学生暂时的爸爸妈妈。我们对孩子的关心、支持、呵护,都不是收到钱才做的,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私的奉献,所有的学生,都是你的孩子,你踏进学校,就是在用你的时间和精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奔波忙碌,我们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能感受到家里爸爸妈妈般的关爱和支持,安全感、亲和力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如果学生把你当做仇人,或者你故意疏远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又怎么能把教育做好呢?换句话说,湍急的洪水中央,有一个一丝不挂的女性在等待救援,作为抗洪抢险的一线武警官兵,心中会有“我过去会不会被别人误会?”这样的犹豫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会犹豫,因为救人是你的职责。那换过来,在校园里一个女学生张开双臂,微笑着向你跑来,想要拥抱你,你作为一个男老师,你是躲开她还是制止她呢?是不是心里有点犹豫?我抱了被别人看到了怎么办?我不抱这个学生会不会很伤心?这样的犹豫就是社会舆论和风气引起的。

    其实很简单,我们遵守职业道德,做自己应该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一杆秤。人生在世,谁没有被误会过?你是否能继续坚持做对的事情,这要看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我说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天,一个女学生来找你,想要和你讨论一些难题,办公室现在没有其他老师,你会不会因为怕被误会,让她换个时间来?或者一个女学生想和你单独聊一个比较隐私的个人情感问题,你会不会因为害怕被误会,让她当众说出来?如果有个女生特别想去看某个电影,爸爸妈妈没时间陪她去,她一个人又不敢去,想让你有空的时候带她去,你会同意吗?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无论你看到这些问题时,心里是否有过犹豫,但抛开社会舆论和风气,抛开世俗的观点,摘下我们的有色眼镜,都不过是一些极为普通无足挂齿的小事,却可能让你心烦意乱。避嫌本没有错,但如果为了避嫌,让你在本应对他人给予帮助的时候退缩了逃避了,那就是你的错。难道你敢当着孩子的妈妈说“对不起,我帮不了她,因为她是女学生”吗?我相信没有一个老师说得出口。

    有些高年级女生会称呼自己喜欢的男老师为男神,有些小学低年级的女生甚至称呼关心自己的男老师叫爸爸,想要牵手拥抱自己的老师,在小学低年级是很常见的事情,在这些女学生心里,根本就没有想过什么污秽的情节,她们只是想要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喜爱。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应该告诉她们可以表达到什么程度的时候。

    男生和女生之间有纯友谊吗?曾经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而现在大家再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犹豫了呢?因为社会舆论,你看到的听到的一些极个别的事例,让你的三观都濒临崩塌,变得不敢坚持自己原本就应该坚持的东西。老师和异学生之间有纯师生情吗?如果我们没见过没听过男老师猥亵女学生、女老师和男学生不正当关系的事情,我们很轻易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很多时候,社会的阴暗面本来就客观存在,而且离我们很远,但正是因为你的犹豫,反而让你迈向了影子,深深陷入了阴暗面。作为学校心理老师,更不应该被不良社会风气和舆论动摇了信念。我可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让大家体会一下那种感受。

    假如你是某家庭治疗机构的一名心理咨询师,有一位正因为老公外遇而心烦意乱的女性前来咨询,你会这样告诉她吗?“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啦,没有一个好男人,都是渣男,婚姻就是感情的坟墓,你不要太担心,你条件这么好,离婚再找一个就是了,其实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结婚了,你既然选择了结婚,那就没办法啦。”你能这么“安慰”她吗?

    假如你是一位心理老师或者班主任,有一位女学生遇到了一个困惑“我好像喜欢上了一个男生,他成绩比我好很多,每次他和我说话我都很紧张,我感觉他不会喜欢我,我很焦虑。”这个时候,你会只对她说“早恋是魔鬼,和那位男生断绝来往,别再想着他了,会害死你的。”这种话吗?

    以上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没错,你可能从你所谓的“社会舆论的大众的”观点出发,想要解决问题,但实际上你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把问题加重了,把社会的黑暗从社会的角落递到了你自己和他人的面前,换言之,你没有帮助他人树立正确的三观,你没有传递正能量,相反,你在用崩坏的三观和负能量去摧毁着他人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心,说不定听了你说的话之后,别人的心理状态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自杀了。

    我们要让人们认识到社会黑暗客观存在的事实,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方式和观念,去强大家的内心,去告诉大家那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这才是心理咨询师和学校心理老师应该做的。夸大黑暗面对人的好处,教大家通过学会黑暗来应对黑暗,又或者夸大黑暗面对人的坏处,对黑暗面避而不谈,矢口否认,是两个不可取的极端。

    敏感的话题,正是因为大多数人不了解不理解,才会认为敏感认为可怕,如果人人都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处理,哪有什么可怕的敏感话题?这个年代,妇科里都有男大夫,还要因为害怕学生知道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早恋而过度保护吗?还要因为害怕引起误会而对喜欢你把你当做好老师的女学生主动疏远和冷漠吗?在妇科大夫眼里,你认为敏感的事物,对他来说,可能只是再熟悉不过的器官。而你作为老师,你的心愿就是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和呵护,健康快乐地成长,你只要有正确的三观,做正确的事情,又何必因惧怕别人的误会而吝啬你纯真友好的拥抱呢?

    请脱下你的有色眼镜,你可以告诉别人什么是黑暗,可以教别人如何对抗黑暗,但不要用你心里的黑暗去污染原本纯洁的心灵。

评论
热度 ( 2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月岛 | Powered by LOFTER